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

劉銘傳的生平

劉銘傳
劉銘傳(1836年9月7日,道光十六年生-1896年1月12日,光緒二十二年逝世),字省三,號大潛山人。在家中排行第六,因為臉上凹凸不平,被稱為六麻子、劉麻子或劉六麻子。安徽合肥西鄉人(今肥西縣銘傳鄉),是中國清朝末期的一位將軍和大臣,是淮軍重要將領,臺灣省首任巡撫

沈葆禎的生平

日本進攻台灣、使清廷意識到台灣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,派往台灣負責全權處理的欽差大臣沈葆楨,是林則徐的女婿,在短短一年任期內,推展各項建設:
一、軍事建設
  為防衛台南府城安全,首先聘請法國工程師在安平設計建造了一座安放西洋巨砲的堡壘。完工後,他親自在城門內外分別題字「萬流砥柱」與「億載金城」。今天到台南安平二鯤,可以見到沈葆楨的銅像立於這座可以容納一千五百人的雄偉堡壘內。
  此外沈葆楨也在台灣南端修築城池,建為恆春城,至今仍然為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,四座斑駁的城門仍然屹立在恆春。沈葆楨又認為台灣軍政積弊太深,主張福建巡撫移駐台灣。1875年(光緒元年)清廷決議以福建巡撫冬春二季駐台灣,夏秋二季駐福建,向台灣建省邁進一步。
二、開山撫番
  把政教建設擴展到東部後山,也就是台東。
三、交通建設
  三條聯絡台灣東部重要道路陸續開闢。福建提督羅大春開建蘇澳、花蓮間的險阻山路,是蘇花公路的前身。在台灣南部,同知袁聞柝負責開闢了由赤山到卑南的一段路,是南迴公路的濫觴。最為艱巨的一段工程要推由總兵吳光亮修建的橫斷中央山脈道路,起自竹山,終到花蓮玉里,就是著名的八通關古道,現在的新中橫公路大至是沿著這條古道修築。在鳳凰山區的岩壁上,還可以看到吳光亮豪氣磅礡的四個題字「萬年亨衢」。這些路線後來都成為日據時期和光復後興建的許多重要道路的基礎。
四、廢止渡台禁令
  1875年二月,台灣正式全面開放,中國人可以自由移民台灣,開墾土地。沈葆楨分別在廈門、汕頭、香港設立招墾局,來台灣的人可得到船票,種子、房屋搭蓋費及一年半的口糧,又可以分到水田、旱地各一甲。每十人分的耕牛四頭、農具四副、而且三年後才開始徵收租賦。
五、增設府縣
  沈葆楨剛到台灣時,軍政文教重心都在南部,當時的行政區域為台灣一府,管轄台灣(台南)、鳳山、嘉義、彰化、四縣和淡水、噶瑪蘭(宜蘭)兩廳。
  為了更方便治理台灣各地,沈葆楨擴散行政轄區,改淡水廳為新竹縣,噶瑪蘭廳為宜蘭縣,在艋舺增設淡水縣,都歸新設立的台北府管轄。從此、台灣的發展重心開始逐漸北移。

杜甫的生平

杜甫(712 - 770) 字子美,號少陵,有詩聖之稱。唐代詩人。祖籍湖北襄陽,出生於河南鞏縣。二十歲起漫游吳越,齊魯等地,過著「裘馬頗清狂」的生活。他受家庭薰陶和儒家思想影響,有志於「致君堯舜上,在市風俗淳」,走「達則兼善天下」的道路,但他35歲到長安應試落選,因守長安十年,經過多次奔走獻賦,才得到右衛率府參軍的小官。安史之亂起,杜甫將家小安置在姜村。隻身投奔唐肅宗所在地,不幸被叛軍浮獲,冒險逃脫之後,終於「麻鞋見天子」,受認為左拾遺、工部員外郎,故亦稱為杜工部。不久因言事觸怒唐肅宗,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。後來他棄官舉家西去,經秦州,同谷到達成都,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,安居下來。由於成都戰亂,他又遷離成都。晚年漂泊在四川,湖南,湖北一帶。大曆五年(770)病死在一條播船上。 杜甫博極群書,善為詩歌。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,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,他的詩博大雄渾,千態萬狀,不僅慨嘆自己遭時不遇,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動亂形態。故有「詩史」之名。杜甫的詩歌現存1400多首,不僅在內容方面博大精深,而且在藝術形式方面也「千匯萬狀,兼古人而有之」。他能駕駛當時所有的各種詩體,並創造性發揮了這些詩體的功能,位各種詩體樹立了典範。對於晚堂以後眾多詩人和詩歌流派喔產生可不同程度的影響。後代推崇杜甫為「詩聖」。著有「杜工部集」。或稱為杜陵布衣、老杜。 杜甫(712年770年),子美,少陵野老,祖籍襄陽(今湖北襄樊),生於河南鞏縣(今鞏義),中國唐朝現實主義詩人。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,因此後世稱其杜工部。又因為他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,也稱他杜少陵。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,被後人稱為「詩聖」,他的詩也被稱為「詩史」。
杜甫自小好學,七歲便能作詩,二十歲後漫遊各地,於洛陽認識李白。杜甫客居長安十年,鬱鬱不得志,仕途失意,過著貧困的生活。 安史之亂後,杜甫投奔肅宗,任左拾遺, 後因直諫被眨華州,759年棄官西行, 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。四年期間,寫詩240餘首。 晚年曾在四川成都任檢校工部員外郎,不久又再過著流離顛沛的生活,漂泊於,以舟為家。最後,當他攜家離開四川往投靠親戚,途中病卒。他的去世至今都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個話題。現在杜甫的墳墓就有八座之多。

李白的生平紀錄表

李白(701年762年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。中國唐朝著名詩人,有「詩仙」之稱。李白和杜甫合稱「李杜」。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

生平
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(在現在甘肅秦安東)。他於武則天長安元年(701年)出生在西域的碎葉(位於今日吉爾吉斯托克馬克附近)。幼年時期,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(今四川江油縣)青蓮鄉。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遊歷。其後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(742年)供奉翰林。後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,並且成為了好友。安史之亂爆發以後,在756年12月,李白為了平復叛亂,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。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。在他61歲時,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,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,但是中途因病折回。第二年11月,李白病逝於寓所,終年62歲,葬當塗龍山。唐元和十二年(817年),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「志在青山」的遺願,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。關於他的死,還有多種不同的傳說,一說便是他在舟中賞月,失足墜水而死。李白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。祖籍隴西成紀(今甘肅省泰安縣北),家居綿州昌明縣(今四川省彰明縣)青蓮鄉,生於武后大足元年(西元701年),卒於肅宗寶應元年(西元762年),年六十二。  白自幼才華洋溢,博學廣識;任俠好義,輕財重施。四十二歲時,被召至長安,賀知章見其文,嘆為謫仙人,向玄宗推介,詔供奉翰林,因恃才傲物,不容於權臣親近,賜金放還。安史亂興,永王璘以抗敵為名,聘為幕府。永王兵敗,白受株連,長流夜郎(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)。後遇赦得釋,依族人當塗令李陽冰以終。  白才氣縱橫,其詩奔放不群,俊逸清新,有詩仙之名,與杜甫齊名,世稱李杜,著有李太白集。 李白(701年—762年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。中國唐朝著名詩人,有「詩仙」之稱。李白和杜甫合稱「李杜」。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生平早年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(在現在甘肅秦安東)。他於武則天長安元年(701年)出生在西域的碎葉(位於今日吉爾吉斯托克馬克附近)。據《新唐書》記載其為興聖皇帝(涼武昭王李暠)九世孫,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。幼年時期,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(今四川江油縣)青蓮鄉。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遊歷。其後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(742年)供奉翰林。但是由於他桀驁不馴的性格,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。據說是因為他作的《清平調》得罪了當時寵冠後宮的楊貴妃(楊貴妃認為「可憐飛燕倚新妝」幾句是諷刺她)而不容於宮中。中年後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,並且成為了好友。安史之亂爆發以後,在756年12月,李白為了平復叛亂,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。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,李白也獲罪入獄。不久以後,他被流放到夜郎(今貴州桐梓一帶)。在流放途中遇赦,此時他已經59歲。晚年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。在他61歲時,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,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,但是中途因病折回。第二年,李白投奔他的族叔、當時在當塗(今屬安徽馬鞍山)當縣令的李陽冰。同年11月,李白病逝於寓所,終年62歲,葬當塗龍山。唐元和十二年(817年),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「志在青山」的遺願,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。關於他的死,還有多種不同的傳說,一說便是他在舟中賞月,失足墜水而死。作品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,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,主要有《蜀道難》、《行路難》、《將進酒》、《靜夜思》等,有《李太白集》。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,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。他所鍾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,包括古風和樂府詩,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、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。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,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,即被南宋人黃昇稱為「百代詞曲之祖」的《菩薩蠻》與《憶秦娥》。也有少數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。考據據《舊唐書》記載,李白,字太白,山東人,其父為任城尉。青年時期的李白顯示了超凡的才能,並且志氣宏放,飄然有超世之心。其與魯中諸生孔巢父、韓沔、裴政、張叔明、陶沔等隱於徂徠山,酣歌縱酒,時號「竹溪六逸」。又《舊唐書》記載,李白流放雖然遇赦,卻由於途中飲酒過度,醉死於宣城。